《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本书是阿来任职《科幻世界》期间的一系列以科普、科幻为主题的散杂文合集,从中可了解1997—2005年间世界科学界的发展轨迹,不仅让我们仰望星空,也让我们俯视大地、内窥自己。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科学成果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从生活到思想到精神的影响做了深刻阐述,而这些见解即使今天读来依旧发人深省
本书虽出版于2017年,但如自序所写,书中集结的文章是1997到2005年间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的旧作,年岁已远,现在看来,更像是其在偶然就任杂志社社长后的所思所感,是一位科幻门外汉的学习记录,或者说作为作家本身对一种类型文学的探索之旅。
或许因为这些文章是刊登在杂志上的,囿于版面,字数不多。科普部分停留在通识层面,个人体悟往往无法深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实在浅显,自然也有作为主编面对大众与更上级的片汤话。
尽管如此,仍有可看之处。
他多次谈及“敏感”——
科幻文学,虽然在中国也有了相当的历史,但呈现出的面貌,还是任何事物在初创时期那种典型的情形:富于激情又幼稚单薄,才情勃发却没有最好的表达,准备承担发展的责任却又患得患失。这非常像一个处于变声期的男孩子。但是,我们都看到了最好的文学要素:瞻望未来时的浪漫,观照当下生活的激情,对社会生活中科技力量的全新作用的敏感。所有这一切,是世故的主流文学界像老年人流失钙质一样正在流失的啊!
——《走进科幻》
科幻小说创新的变化、题材的发展、眼光的独特,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敏感。
——《基因时代》
我曾经说过,我不害怕大家缺少小说技巧,而是害怕我们没有思想与敏感。
——《基因时代》
阿来不喜欢科幻的“软硬之争”,认为“以作品的硬度来确定质量高下,或者正统地位,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他以《红火星》的例子来说明科幻的软与硬也并非是处于不可兼容的状态。正如坎贝尔在论述海因莱因创作的时候,认为他可以充分地展现背景与细节且不影响故事的进展。
“敏感”之于创作者,是能否有捕捉当下的能力,能否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坚实的想象基础。之于编辑则是,可否兼收并蓄,避免陷入概念的意气之争。阿来在其中一章提及,他很想搞个名为“界外”的专栏,介绍一些通常称为主流作家的小说家们所写的幻想性作品。“这个“界”当然是科幻界之界。这个“界”,本来只是一个文艺类别的区分,但很多时候,却也成了我们画地为牢之界,一度成为见识与思想的边界。所以,我们需要跳出界外。”对于当年小小的科幻圈来说,有这样的意识真挺不错。
此外他简单谈到了本土化创作的问题,乍一看中国化实则肤浅。相应而来国外经典作品引进后水土不服的情况,以及传统题材转写的尝试。十来年后,还是在讨论这些问题,连他也说这些都是常常讨论但没有结果的问题。
生命的原则就是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化,这是我们从科学那里得到的答案。有时,科学就是科学,它一点也不顾及我们的天真与美好想象。——阿来《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可以说这本书是在每一个下班的地铁的路上看的,每天看一点零零散散读完了,一个为了中国科幻小说操碎了心的作者。